随后,美国记者继续向吕特提问。他们质问吕特,北约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使人们相信这些钱是因俄罗斯的威胁而花的,而峰会上的一些现象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讨好特朗普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甚至称此次海牙会议为“特朗普峰会”。“先生,情况果真如此吗?”美国记者的问题甚至要比英国记者的更为尖锐。“这确实是为了应对俄罗斯对整个欧亚地区的长期威胁,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威胁。”吕特回应道。除了吕特和欧洲方面的奉承外,特朗普享受的“星级待遇”还包括:在荷兰的皇家宫殿过夜,荷兰王室给予的最高礼遇,峰会议程根据特朗普的所有要求来进行调整,等等。特朗普也在努力表现自己。他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就公布一封私人信件,这封信正是由北约秘书长吕特发给他的,吕特在信中对特朗普极尽赞美,然后还称他为“爸爸”。事情一被曝出,立即在媒体界引发了哗然,西方媒体对此感到震惊,但在参会国家的政客圈子中,没有一个人质疑吕特此举是否有失风范(这说明吕特的行为至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)。显然,取悦特朗普是此次北约海牙峰会的关键一环,东道主荷兰、吕特及欧洲方面对特朗普的逢迎奉承已经到了有些过火的地步。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有用?特朗普后续的行为告诉我们:的确有用,“讨好”的努力取得了成果。特朗普喜欢这种“讨好”,他在峰会后新闻发布会上的喜悦态度以及“五点文件”的出炉证明了这一点。影响西方“跨大西洋联盟”未来的关键峰会,决定因素居然是一个大国领导人是否被“哄高兴”。特朗普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世界:不要再拿“国家利益”或者“战略平衡”这些老一套的想法来猜测我。我的判断标准很简单:就是看我此刻是否感觉良好,是否被哄得非常高兴。谁给他最甜的糖果(奉承)、最特别的待遇(特殊礼遇)、最好听的夸奖(“最强领导人”),谁就能先得到他一时高兴给的“好处”。他把个人的面子和满足感,看得比复杂的利益来往还重要。这种“孩子气”的行为,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大国领导人至少应该成熟理性一点的期待。特朗普的行为打破了国际关系中认为国家主体和重要人物都是“理性人”的旧想法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特朗普(以及他代表的这种政治现象),过去分析政治决策的方法已经没用了。他的支持或反对,答应的事或反悔,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他仔细考虑了事情的好处和坏处。他做决定的原因,可能仅仅是因为一次会议的座位够不够有面子,一句夸他的话够不够好听,或者一封私人信件能不能让他拿来炫耀自己“赢了”。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,竟然如此脆弱地取决于一个领导人的心情好坏,这就不只是政治上的问题了。这简直是把全世界的命运,放在一个人随时会变的情绪上面,非常危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