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杭州7月1日电 题:探访浙江天目山:东南抗战烽火中的文脉脊梁 作者 曹丹 在浙西苍茫的群山中,素有“东南第一峰”之称的天目山,犹如一柄青锋直插云霄。
这里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更是一道天然屏障,自1937年起,悄然化作守护华夏文明的庇护所。
近期,作者跟随“浙里红”杭州红色文旅线路考察团走进浙江杭州临安,在天目山中探寻80多年前的烽火记忆。
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
随着战局恶化,硝烟南侵,杭州危如累卵,大量爱国青年开始向后方转移。
1937年9月,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率一年级师生、员工,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西迁至西天目山的禅源寺。
这里成为浙江大学“文军西征”路的第一站。
1938年,浙西临时中学也在此创建,吸引了众多求学青年前来就读。
从此,禅源寺的晨钟暮鼓间,响起了琅琅书声。
“这个开学典礼和平常举行的不同,因为这里是最前线,浙中就设立在这前线,这里的学生都是从沦陷区出来的青年,这样一个不平凡学校,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开学典礼。
”1939年3月24日,在浙江视察前线战况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,应邀参加浙西临时中学的开学典礼时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