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都,有一所职业院校,通过创新搭建“微专业”,探索出一条“精准培养、快速输送”的人才培养路径。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7%,部分专业起薪提高25%,远超普通本科——这所学校就是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成都工贸”)。 毕业生实现“零磨合”上岗 张灿英是成都工贸2025级的毕业生。毕业后,她进入日立电梯(中国)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工作,起薪比同专业传统岗位毕业生高出近25%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在校期间修读的“电梯智能维保”微专业。 “我选择成都工贸就是冲着就业去的。”张灿英说,“起初对职业规划并不清晰,但在就业指导课上,我了解到电梯维保行业的广阔前景。”当她得知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设“电梯智能维保”微专业时,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 后来,张灿英顺利通过企业职业技能考核,并获得企业导师直接内推,找到工作。由于在校期间的学习是逐项对标企业技术路线、核心设备、岗位任务,并且有足够的真实场景实践经验,张灿英入职即“零磨合”上岗。 像张灿英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。作为成都工贸最受欢迎的微专业之一,修读“电梯智能维保”的学生,职业技能考核通过率达98%,就业率达96%,起薪普遍提升25%。 搭建站在风口的微专业 成都工贸的教学副校长杜洁表示,“行业发展日新月异,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,学校人才培养如果不能紧跟行业发展,学生在就业市场注定处于被动。” 基于此,成都工贸围绕学生就业、岗位需求等问题,搭建“本专业能力主导+微专业技能拓展”的课程体系。 成都工贸组建了一支调研团队,围绕就业质量等10个维度,走访了101家合作单位,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、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技能空白的领域。 同时,学校还对三年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,“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体会和经验,比如原来的专业课程存在哪些欠缺,或是哪些能力需要在学校学习阶段补充、提升。” 结合两方面的数据,成都工贸目前已经与25家企业共建了21个微专业,并联合开发26门项目化课程。其中,智能机器人技术等特色微专业,直接对接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。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 微专业搭建好了,如何培养人才呢? 一是共建专业标准,精准对接企业需求。2025年,学校邀请81家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课程体系设计,校企共同绘制岗位能力图谱90余个,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专业性和产业岗位适配度。 二是共组教学团队,采用“双师型”教学团队。每个微专业都配备1名企业技术总监担任产业导师,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教学。 三是共享实训资源,实行校企“双评价”。目前,学校有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6个校企共建的“教学工厂”式实训基地,由企业提供最新设备和技术支持,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师资。在学习评价环节,引入企业项目完成度、岗位胜任力等评价指标。 杜校长表示,“学校已在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全面融入微专业建设。下一步将优化课程体系,推进‘微专业+培训包’建设,对标职业技能证书与岗位能力标准,探索学分互认和证书衔接机制,推动微专业‘小而精’与规模化平衡发展。”